人民幣

Lex專欄:人民幣國際化提速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仍處於初期階段,但由於美元面臨的特里芬難題和中國外儲的縮水風險,國際化動力十足,呈加速趨勢。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要了解運行中的資本主義,去香港吧。」中國政府聽取了這一建議。爲尋求擴大人民幣的持有範圍,中國正把香港特別行政區當作一個巨大的試驗場。中國希望看一看,消費主義文化根深蒂固的香港,會如何把人民幣作爲一種交換媒介、價值貯藏手段和記賬單位加以消化吸收。

2003年11月,中國央行(PBOC)首次同意向香港居民提供人民幣業務清算安排——包括兌換、匯款和ATM服務。自那時起,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緩慢前行。2010年年初,香港人民幣存款僅爲630億元,佔總儲蓄額的1.3%。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少之又少,只有爲數不多的幾隻離岸債券可供銀行投資。

去年,人民幣國際化步伐開始加快。11月,人民幣存款達到了2800億元,佔總儲蓄額的5%,且近7萬家大陸企業目前有資格參與跨境人民幣結算。在香港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點心債券」總數達到了43隻,規模爲人民幣590億元。同時,試驗樣本正不斷擴大:去年10月份,香港金管局(HKMA)向臺北提供了首批人民幣現鈔。

您已閱讀63%(451字),剩餘37%(2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