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報告

中國市場決定奢華手錶業?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之方:中國因素在奢華手錶市場中影響越來越大。中國大陸在Richemont的市場排行中名列第五,僅次於香港、日本、美國和法國。

對於在國際奢侈品消費中影響越來越大的中國因素而言,長期以來一直是處於「傳言」的尷尬狀態——人們只是從多個著名品牌的全球活動中無論是巴黎旗艦店還是倫敦店、日內瓦店所請的貴賓級大主顧都有來自中國大陸、說漢語普通話的買家,或者某公司總裁偶爾漏出的「估計中國人購買了我們一半以上的貨品,按金額計算可能高到六、七成」等等中推測中國因素之重要,至於更加確切的統計數字則一直是比較模糊的或者是必須要花一段時間來認真研究一番才能夠理出一點頭緒來的。不過眼下,至少就手錶這個不算大的行業來說,「傳言」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數據所證實。

今年5月末,當Richemont集團的管理層面對投資商來回顧於3月31日結束的本財政年度時,與會的鐘錶專欄作家Joe Thompson發現了一個饒有趣味的公式——如果該品牌在中國生意興隆的話,2009年便如一縷微風飄然而過;但如果不是這樣,那麼2009便會令人難以忍受。表現最爲糟糕的品牌便是那些「暴露」在——Richemont的主管經理們頻繁使用的這一有著很生動的描述色彩的詞語——「有毒的」歐洲和美國市場上。即將退休的Richemont集團總裁Norbert Platt這樣描述到:「去年,如果你想要感受一下失望乃至絕望的滋味,那麼你應該飛去美國。如果你不想眉頭緊鎖,那麼你應該飛往遠東。」應該補充說,尤其是到中國去——Joe Thompson在觀察分析了Richemont集團各品牌的結果後,就注意到了一條適用於它們的經驗性法則:哪些品牌在中國設立的專賣店達到兩位數以上的,基本都能呼嘯著穩健通過這場金融海嘯,比如伯爵(Piaget)、江詩丹頓時(Vacheron Constantin)、卡地亞(Cartier)、萬國(IWC)、萬寶龍(Mont Blanc)。在中國開設的專賣店在個位數的品牌徹底失守陣地,比如梵克雅寶(Van Cleef &Arpels、積家(Jaeger LeCoutre)、沛納海(Panerai)、朗格(A. Lange & Sohne)、名士(Baume & Mercier)、豪爵(Roger Dubuis)。因此,這位著名的鐘錶業專欄作家的結論是:中國在Richemont的市場排行中名列第五,僅次於香港、日本、美國和法國之後。古老歐洲和老牌美國並未完全被取代。當然,中國正在迅速向榜首衝擊。這樣的情形可能在全球經濟復甦後會有所改變,但至少現在,我們生活在奇特的、全新的並且不均衡的鐘錶世界。在這裏,品牌的成功直接決定於它在中國擁有專賣店的多少:十家或是更多,那麼你的生意肯定不錯;九家或者更少,情況便迥然不同。雖然這一生動有趣的說法多少帶有論者的主觀情緒色彩,但對比瑞士鐘錶聯合會(FH)公佈的正式官方統計報告,兩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參閱附表)。

這裏,或許應該再談一下刺激Joe Thompson等鐘錶業專欄作家紛紛花功夫研究影響手錶業發展的中國因素的直接動力——中國表的盛行。當然,所謂「中國表」不是指早已在藝術拍賣市場上價高難覓的百多年以前專爲迎合清朝王公貴族而製造的珍珠琺琅古董表,而是去年今年大量出現在表市上傳統風格的新產品——以簡潔清爽、做工精緻加上纖薄的錶殼以及略帶古典風格的均衡設計與溫暖的粉金爲特徵。早在10多年前的世紀之交,亞洲的金融風暴加上歐洲的止步不前使得各大表廠都紛紛將目光推向了美國這個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將新產品設計得尺寸龐大且現代感、高科技感十足,以吸引好奇的美國人。然而美國市場的起伏不定卻讓各家喫夠了苦頭,無論是路虎越野車還是新款蘋果電腦或者GUCCI時裝的流行都會與手錶爭奪高階客源。眼下,金融危機下不斷衰退的美國高階表市使得各家開始迴歸傳統,老歐洲所欣賞的雅緻內斂也是中國買家容易喜歡的,於是在今年年初的日內瓦鐘錶沙龍與巴塞爾鐘錶展上覆古與懷舊氣氛濃烈,一款款相對保守的設計在歐洲買家看來雖然創意不多但至少不算難看,而在不少中國買家眼裏則會覺得這樣更加純正的經典歐風特別有吸引力。買賣雙方一拍即合,在各大品牌相對克己的定價措施引導下,大部分廠家都收到了令人滿意的訂單。

您已閱讀81%(1679字),剩餘19%(3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