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亞運會

亞運的中國烙印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顏強:亞運會上的中國文化烙印,不僅僅在於競技成績、不僅僅在於主辦身份,更在於未來中國體育文化在亞洲乃至世界的傳播影響。

中國代表團金牌數排山倒海湧來的同時,我卻發現要寫篇亞運會觀察或者評論,是那麼的艱難。過去的一個週末,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作爲一個體育媒體從業人員的能力。

在編輯部裏,我聽到同事們的討論,無非是亞運圍棋「攪局」的話題探討,以及一些一線記者手記中,需要謹慎處理的批評報導,再就是連編輯同事們都覺得無趣的中日韓對抗以及三大球話題。200面金牌的歷史偉績擺在眼前,中國雄霸亞洲的事實不可撼動,競技意義上,亞運金牌在貶值——杜哈亞運會,體育總局將一面亞運金牌獎金數,由2002年釜山的2萬元人民幣提升到3萬元,廣州2010,獎金數據說仍是3萬元,考慮一下4年來通膨因素,再對比一下4年來樓市房價的漲幅,金牌獎金肯定在貶值。

開幕時楊明老師一騎絕塵的「厥詞」,並沒有引發更深層次的討論,賽事順理成章地進行著。直到我讀到一位英國同行對亞運會的觀察,才發現我們觀察亞運的視角過於狹隘。馬修•賽義德,一個並不成功的前乒乓球運動員,現在已經是《泰晤士報》優秀的體育記者。在他的專欄裏,對亞運會進行了高度讚揚。賽義德認爲,亞運會是這個地球上規模僅次於奧運會的巨型運動會,大項總數42個,還高於夏季奧運會的28個,尤其在中國武術、龍舟、藤球、卡巴迪、圍棋、中國象棋、空手道、板球等非奧項目上,亞洲獨特的體育人文特色得到了極大的體現。

您已閱讀36%(551字),剩餘64%(9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錢體育

從產業視角觀察體育,以經濟觀點分析賽事。 作者顏強,畢業於中山大學,現任網易門戶副總編,長期從事媒體新聞工作。主要著述包括《你永遠不會獨行——英國足球地理》、《金球》和《橙如夏花》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