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低頭」了。短短几天,工業金屬和農產品價格指數已下跌逾10%,貴金屬也大幅下挫。在美聯準(Fed)新一波注資預期的誘導下,先前兩個月,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令人歎爲觀止的攀升,一波回調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中國控制物價的威脅帶來的可能不只是回調。
許多指標顯示,大宗商品價格近期的攀升,更多地是受到流動性預期的推動,而非實際需求。儘管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揚,但在整個危機期間與大宗商品價格保持聯動的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altic Dry Index),今年夏天以來卻呈現下降之勢。在美聯準主席班•柏南奇(Ben Bernanke) 8月底在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提出會進一步實施定量寬鬆計劃之後,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就開始了。道瓊斯-瑞銀指數(Dow Jones-UBS indices)顯示,自那以來,工業金屬價格累計上漲26%,農產品價格的累計漲幅更是高達40%。
但從邊際角度來看,決定大宗商品價格並推動去年春天以來這輪反彈的是中國。金屬價格在中國著手擴大貨幣供應後就立即開始飆升,但在中國關閉「閘門」後卻未見回落,因爲企業已獲得了充裕的現金,足夠維持幾年的開銷。
您已閱讀68%(497字),剩餘32%(23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