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管數量了,感覺一下質量吧。與中國共產黨上週末在其年度會議結束時發佈的公報一樣,中國國家統計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昨日發佈的三季度數據報告,充滿了經濟結構正在調整、將改革置於絕對成長之上這類的好訊息。觀察人士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讓中國經濟在危機期間仍保持運轉的信貸與投資熱,僅僅是權宜之計;消費、投資與淨出口將很快達到一個更可持續的平衡。
然而,數據本身揭示的,卻是另外一種情況。與往常一樣,這次的報告依然沒有將需求精確分類。但它告訴我們,零售銷售的成長率(基本可以用來衡量私人消費),繼續落後於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同比成長僅比二季度略有下滑,(而且,儘管胡錦濤提出了「包容性成長」——即讓全國共享財富成長的好處,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成長速度仍快於農村)。住宅投資佔到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大約25%,表明今年的幾輪糾正措施,對住宅投資幾乎未起到任何抑制作用;房屋新開工面積(可以用來衡量新房屋建設)成長了61%,比二季度的77%有所下降。此外,65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比一、二季度加起來還要多,表明外部失衡仍然存在。
改革的意圖看上去足夠真誠。因爲它顯然符合中國的最大利益。週四發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數據——上升3.6%,低於預期——支持了官方的下述說法:即本週出人意料的加息,旨在通過推高資金成本,提高投資的效率。但讓消費成長高於投資成長,是更均衡成長的先決條件。而這仍然沒有發生。統計局稱,國民經濟正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勢頭是有;但發展恐怕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