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

不應反對金融全球化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馬拉貝:在西方,有些人在談論設置壁壘,阻止中國資本流入。但金融全球化是一種必然趨勢,設置投資壁壘難以將外國投資者擋在門外。

十年前,東亞、俄羅斯和拉美爆發的危機,讓經濟學家對支持跨境資本流動的理由產生了懷疑。無論商品和人員的流動多麼合人心意,資本流動卻是另外一回事情。但世人對學界的觀點未予理會。政策制定者們全然未對金融全球化加以約束,而是任其發展。

這次的情況或許會有所不同嗎?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週末會議的氣氛來看,答案或許是肯定的。拒絕開放資本市場的新興經濟體(中國,以及拒絕力度較輕的印度),對自己的謹慎感到欣慰;那些比較倉促地放開資本市場的新興經濟體(包括巴西、臺灣、印尼、南韓和俄羅斯)又重新開始施加限制。在失去活力、日趨老齡化的民主國家(你可稱之爲「悲劇國家」(Sclerotic Ageing Democracies,簡稱:Sads)),有些人在談論設置壁壘、阻止中國資本流入的話題。

今天,反對金融全球化的理由比上世紀90年代時更爲有力。當時,新興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們認爲,如果自己累積大量外匯儲備,以確保本國免受熱錢突然外流的影響,就不用去理會知識界的觀點。但事實證明,這是一種災難性的做法。堅定不移地累積儲備,意味著鉅額資本輸出至儲備貨幣發行國,結果導致美國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泡沫。當這個泡沫破滅時,熱錢飛速湧出新興市場,以致於連南韓這種累積了大量外匯儲備的國家,也需要美聯準(Fed)提供緊急美元援助。

您已閱讀33%(555字),剩餘67%(11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