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

量化基金風光不再

近來,量化基金一直舉步維艱,因爲在此次信貸危機期間乃至之後,此類基金的表現大體上未能讓投資者感到滿意。

20世紀初,史考特(Scott)的Porage Oats 宣揚自己完全通過自動化程式生成:「未經人手觸及」。而20世紀末,一種新型資產管理方式堪稱符合上述口號——量化基金(quants),或者說量化基金經理將金融市場的數學模型應用於電腦,當時人們認爲,這是在不帶有人爲選股者的偏見和錯誤的情況下選股。

投資者輕易相信了這一概念,或許是因爲對這些模型的技術說明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令人難以自拔;或許是因爲人們對於傳統資產管理公司能夠跑贏大盤心存疑慮。大量資金湧入量化基金,既包括單向做多的基金,也包括對沖基金。

投資諮詢公司 Towers Watson股票基金研究主管馬丁•努爾斯(Martin Knowles)表示:「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施行量化管理的資產激增。」

您已閱讀18%(334字),剩餘82%(15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