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中國數據的異常之處。自2009年1月以來,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以年均25%的幅度成長。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12%,第二季度的增幅則略高於10%。與此同時,上月官方的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僅上漲3.5%。
物價飛漲是上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垮臺的原因之一。現政府會不會爲了避免這種命運,而在數據上做手腳呢?當然,國家統計局的CPI籃子看上去就有這種嫌疑。比如,把諸如休閒娛樂和教育這樣的項目和「文化用品及服務」捆在了一起。而總體指標往往與實際生活中的證據——比如快速上漲的足底按摩的價格或肯德基(KFC)的價格——不相符。
不過,儘管貨幣供應的增速遠快於GDP,這些官方數據或許也不是那麼離譜,部分原因在於超低的基準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自2008年12月以來一直保持在2.25%,自今年2月份以來一直低於CPI。正如駐北京的金融學教授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所指出的那樣:低利率會把淨儲蓄者(中國家庭)的收入,轉移給淨資本使用者(大型國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只要家庭繼續提供這份「補貼」,M2快速擴張的通膨效應就可以得到控制。
您已閱讀79%(495字),剩餘21%(1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