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

分析:西方工會應向東方取經

FT專欄作家約翰•勞埃德:亞洲工會的權力在不斷增強,而西方工會的地位卻在不斷下滑。如果它們不主動汲取力量,爲工人謀利,那麼,他們將只能豔羨地看著東方不斷取得成就。

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的一家服裝廠,工人們上月末舉行了一場罷工,抗議他們的一名工會官員被免職。該工廠爲Gap、貝納通(Benetton)和Adidas(Adidas)生產服裝。長期以來,亞洲低廉的勞動力讓這些品牌的客戶受益匪淺。但柬埔寨紡織業的工會運動如今終於取得了一些成就:7月份,最低工資提高了11美元——比工會要求的低,但足夠讓罷工浪潮結束。

維權這項重大、甚至是宏偉的任務,在發達國家也許正在急劇衰落,但在追趕它們的國家中卻越來越常見,尤其是在中國和東南亞其他國家。在許多新近(或仍在)實行共產主義的國家中,勞動力仍然受到剝削,因此它們亟需工會運動。

中國是最引人注目的例子。儘管受到警方的嚴密關注,但在今年6月,罷工浪潮還是席捲了中國南方的外資企業,包括本田(Honda)、現代(Hyundai)、肯德基(KFC)和豐田(Toyota)等。這些罷工活動雖然是非官方的,但卻取得了成效。包括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內的共產黨領導人,紛紛呼籲提高工資水準,改善工作環境,尤其是改善農民工的待遇。農民工是廣東等地勞動大軍的主要構成部分,薪資低、工作沒有保障。

您已閱讀28%(473字),剩餘72%(12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