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編輯: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宣稱:「中國仍向企業保持開放,全球其它國家能夠從中受益。」(見《繁榮的中國將更加開放》(Thriving China is ever more open for business) )這個論斷顯然非常荒謬。
中國產業政策的特點,是重商主義與保護主義措施的有力結合,偏袒中國企業和工人,犧牲世界其它地區的利益。在重商主義層面,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已經有十年了,卻繼續爲出口提供非法補貼,人爲壓低人民幣匯率,積極從事政府默許的造假與盜版行爲,並通過實施遠低於國際慣例的環保、工人健康與安全標準,來實現生產成本的大幅削減。與此同時,最過分的是,中國的「保護主義長城」既迫使外國企業向中國轉讓技術,又迫使它們研發業務外包給中國。此外,大量的非關稅壁壘讓外國企業很難與中國企業相競爭。這種「中國至上」產業政策造成的實際後果就是,世界經濟結構性失衡,導致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裏,在中國經濟欣欣向榮的同時,美國和歐洲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都遠低於潛在產出水準,並附帶著高水準的失業率。
我受夠了這種宣傳文章了——如果我想了解中共方針,會去讀《中國日報》(China Daily),而不是英國《金融時報》。在英國《金融時報》,正如俗話所說的,每個人都應有權表達自己的觀點,但不應有人有權顛倒黑白。
您已閱讀87%(563字),剩餘13%(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