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

Lex專欄:亞洲不妨多發債

13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令該地區各國政府在舉債問題上吸取了沉痛教訓,從此對發行債券戰戰兢兢。但眼下,一些國家對債務的反感正阻礙其經濟成長。

亞洲的決策者們有資格用質疑的眼光觀察外國債券投資者。13年前,那些受恐慌拋售打擊最嚴重的國家,在舉債問題上吸取了沉痛教訓,其中幾個國家被置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監護之下。那些逃過IMF監護的國家(例如主要依靠內部融資的印度),有了更多的理由奉行「隔絕」策略。

儘管在這些方面十分保守,但(亞洲)政府現在應考慮做出一點讓步。在某些情況下,對債務的反感正阻礙經濟成長。以印尼爲例,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該國公共及民營部門一直在大舉降低負債比率,而歷屆政府都承認,必須對該國搖搖欲墜的基礎設施進行升級。然而,印尼政府始終通過稅收爲項目融資,而不是邀請海外債券基金參與其中。作爲一個整體,亞洲新興地區佔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四分之一,但已發行債券僅佔全球總額的不足8%。

發展一個更有深度、流動性更強的債券市場需要時間;在印度和中國,這還涉及到放寬針對外國人的嚴格配額限制問題。但任何一個質疑其合理性的人,都應該看看南韓——以債務佔GDP比重來衡量,南韓是亞洲最大的本幣債券市場。雷曼(Lehman)破產後,如果不是因爲從股市流出的資金轉向了債券,韓元的跌勢可能會更爲凌厲。

您已閱讀62%(489字),剩餘38%(2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