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是臺灣主要反對黨的正式成員,纔會對臺北方面今日將在重慶市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感到不安。沒有ECFA,臺灣經濟發展得也不錯。今年一季度臺灣GDP同比成長13.3%,是亞洲的第二大增幅——誠然之前出現了較大跌幅。臺灣擁有較低的外部債務、可控的預算赤字、充足的經常賬戶盈餘和3600億美元外匯儲備資產(亞洲第三大規模),因此看起來它能夠很好地度過任何風暴。爲何要向北京方面示好?畢竟,在100英里外的對岸,中國大陸仍有1000枚飛彈指向臺灣。
正如高盛(Goldman Sachs)指出的那樣,包括在ECFA「早期成果」中的商品佔到了臺灣對中國大陸全部出口商品的近13%,這遠遠大於7年前類似協議的最初階段——當時香港對中國內地出口商品中只有3%享受了更低的關稅。但是臺灣總統馬英九不得不有所作爲。中國與東盟(ASEAN)10個成員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根據該協議,它們到今年底將廢除大多數關稅——將讓它們有可能建立一個不包括臺灣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區。臺灣在亞洲內部的雙邊談判總是無功而返,因爲沒有哪個國家希望冒著冒犯北京的風險,與後者眼中的這個叛亂省份打交道。結果是臺灣只與拉丁美洲的外交盟友簽訂了5項協定,還不到其貿易總額的1%。與中國大陸搞好關係——無論支持獨立的陣營多麼惱怒——都可能會讓臺灣與美國、日本和歐元區簽署協議。馬英九應當繼續強調大局。
您已閱讀94%(585字),剩餘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