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到3個月的時間範圍內,推動股市的是投資者心理,偶爾還有危機。4月末,衡量投資者熱情的指標顯示,一波避險浪潮可能馬上就會出現。5月末,市場人氣、風險愛好以及其它類似指標走向另一個極端,顯示風險很可能上升。股市下跌前一刻,投資者滿懷激情地給風險定價;下跌結束時,對風險的定價則畏手畏腳。引用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話:「當其他人貪婪時,我們應謹小慎微,當其他人謹小慎微時,我們應該貪婪。」
然而,長期而言,投資者心理幾乎毫無影響。股市的長期走勢取決於經濟週期前景。熊市預期經濟會出現萎縮,並在價格中得到體現。牛市預期經濟會進入復甦及成長階段,同時在價格中予以體現。然而,牛市往往會出現3個不同的階段。最初,在股市感到壞訊息已被消化,復甦近在眼前的時候,週期性牛市的第一階段就開始了。這一階段一般佔整個週期性牛市的40%,持續時間的歷史中值爲11個月。在2009年、2003年、1991年至1993年底以及1970年以來美國每次衰退之後,我們看到的正是這個階段。隨著市場開始期待貨幣緊縮週期的開始,週期性牛市的第二階段就開始了。從歷史上看,其跡象是一年期和兩年期債券收益率開始持續上升。在這一週期,宣告第二階段開始的是定量寬鬆政策放慢然後結束,這是貨幣政策目前的外限。
第二階段平均持續11.4個月,並導致全球股市平均下跌7%。但不要把這種下跌趨勢與熊市重新開始相混淆,因爲它只是鞏固第一階段的快速上漲。它也伴隨著明顯的波動:這11個月期間股市的波動幅度達5%至15%。一旦第二階段結束,如果投資者確信全球經濟能夠吸收預期的利率上升,同時認爲這個週期具備動力,那麼第三階段,亦即週期性牛市的最後的階段就開始了。第三階段可能持續長達5到6年(就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也可能只持續1到兩年(就像上世紀70年代後半段那樣)。持續時間取決於經濟週期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