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人民幣

上世紀30年代的美中匯率摩擦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國際經濟主任斯太爾:美中關係受匯率問題困擾的時間,比大多數人認爲的都要長。事實上,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是上世紀30年代美中摩擦的一大緣由。

上週末,在美國要求結束人民幣盯住美元匯率機制的持續施壓下,中國再一次表現出了搖擺不定的立場,先是宣佈將「增強」人民匯率彈性,稍後又補充道,人民幣匯率將保持「基本穩定」。美中關係受匯率問題困擾的時間,比大多數人認爲的都要長。事實上,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美中摩擦的一大緣由,儘管雙方當年的立場與現在正好相反。

《1934年購銀法》(The 1934 Silver Purchase Act)是在白銀生產商、銀行業打壓者及通膨支持者之聯盟不斷施加的政治壓力下通過的。該法案強迫美國財政部大量購入白銀並推高銀價。這種做法給當時與白銀掛鉤的中國貨幣造成了災難——儘管本土並不產銀,但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儲備白銀。《購銀法》導致中國的白銀儲備被走私出國門並在海外出售,致使其國內貨幣供應下降,觸發了通縮、信貸萎縮以及經濟衰退。

當時的蔣介石政府懇請美國改變上述政策。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對此深表同情,因爲《購銀法》也讓他很是頭疼。但在政治上,他卻沒有多少可操作的餘地。

您已閱讀29%(454字),剩餘71%(11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