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大銀行的提款機正開始出現故障。投資者在過去五年裏投入大約1000億美元(包括中國工商銀行220億美元的創紀錄上市)後,感覺已經「喫飽」,而且還有不止一點點膩煩。四大銀行中最後上市(同時也是最差的)的中國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已被迫將籌資300億美元的宏偉目標縮減三分之一。滙豐(HSBC)持有部分股份的交通銀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則已將其計劃進行的配股規模縮減五分之一,至不到50億美元。
早該如此了。沒錯,銀行是經濟成長的代表,而中國在經濟成長方面表現非凡。但銀行也是經濟成長的發動機,這一點是可能適得其反的。放貸狂潮——今年頭六個月達到5850億美元,恰好與政府刺激方案的規模相同,而去年全年放貸已達1.4兆美元——到頭來肯定將困擾中國各銀行,就像它們先前困擾日本各銀行一樣。資本充足率並不具有特氟龍塗層;市場新參與者農行的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質量很低的。這些是規模龐大的銀行,難以從放貸這一主營業務向其它領域拓展,卻仍被指望吸收政府債券,無論其收益率多麼微不足道。中國各銀行理論上有政府充當後臺,提供牢不可破的安全網;但那已不再是一種獨特屬性。
所有這些都給中國各銀行的較高估值帶來問號;以香港股價計算,中國各上市銀行的市淨率約爲1.6至2倍。美國銀行業固然遭受了重創,但中國某家銀行的估值真的理應兩倍於摩根大通(JPMorgan)嗎?儘管這個十年早些時候圍繞中國各大銀行的上市出現了種種炒作,但根據彭博社(Bloomberg)數據,三家上市銀行在過去三年帶來了每年5%至15%的總回報,遠低於利潤成長。儘管不怎麼樣,但剋制來得正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