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澳洲

中國對澳礦業投資將被「剪羊毛」?

安邦諮詢:澳洲政府最近計劃徵收的資源稅,無疑給正在努力尋找和開發海外資源的中國設置了新的障礙。中國企業在海外資源類項目中遇到困難和障礙已不是第一次了,未來新的挑戰是中國企業家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由於在金融危機中大舉刺激經濟,目前澳洲政府財政赤字已達368億美元左右。爲了在2012-2013財年實現政府財政扭虧爲盈,澳洲財政部長斯旺於5月11日公佈預算案,擬通過大力征收資源稅彌補財政赤字,即從2012年7月1日起對資源行業徵收高達40%的資源稅。澳洲的「創收」活動讓中國遭了殃。安邦《策略研究》5月號的一篇文章梳理了2005-2009年中國外向型投資的相關資訊,發現澳洲是中國非債券投資的最大終點站,五年間累計達298億美元,而且,中國的對澳投資(含失敗的收購)絕大多數集中在金屬和採礦業,佔總數的69%。但是,在中國對外投資受挫的地理分佈中,澳洲同樣以272億美元的投資金額高居榜首,顯然澳洲對中國資金的大舉進入早已有不安和警惕。因此,澳洲開始討論徵收資源稅後,安邦高級研究員賀軍在5月6日的研究簡報中就明確警示道,中國對澳礦業投資面臨被「剪羊毛」的風險。

資源稅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我們不妨來算一筆賬。根據澳洲的計劃,從2012年7月1日起,資源企業開採的不可再生資源所獲利潤的40%,將作爲稅收予以上繳,如果算上企業稅、提煉成本及資本投資回收等,資源類企業的法定稅率總計將高達約57%。粗略估算,煤價約在每噸100美元時,現行的資源稅大約只有每噸5-7美元;新稅制實施以後,稅務成本將上升至每噸20-25美元,新稅制帶來新增的稅收成本達每噸15-18美元。而資源類項目前期投資大,建設週期長,可能剛剛開始運營就趕上徵收資源稅,項目收益將受到很大影響,甚至一些企業還可能面臨資金鍊緊張、投資回報不成比例的情況。

近年來,中國企業對資源類項目的青睞,令資源類併購價格逐步增高。不過,很多中國企業最近收購的項目,即使收購價格偏高,在沒有資源稅的情況下,項目的收益前景還是不錯的,所以目前已有衆多中國企業選擇在澳洲投資,其中包括許多業界領袖如寶鋼、中鐵、中石油、中石化、華能電力等等。4月30日,澳洲外國投資審覈委員會就剛剛批准了中石油和殼牌公司對Arrow能源有限公司提出的34.4億澳元的收購投標。隨著近年來海外併購經驗的增加,中國企業開始避免試圖取得完全所有權或控制權的傾向,更多地轉向合資企業或企業聯盟的方式。突如其來的資源稅無疑給正在努力尋找和開發海外資源的中國設置了新的障礙。

您已閱讀66%(964字),剩餘34%(4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