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

亞洲民主並未衰退

FT亞洲版主編皮林:儘管泰國和菲律賓的民主制度最近遭遇了麻煩,但我們不能就此得出結論認爲,民主已喪失吸引力、表現最好的經濟體是威權國家。

表面上看,倡導亞洲民主的人正處在艱難時期。泰國和菲律賓這兩個昔日最令人矚目的民主樣板,看上去明顯疲憊不堪。泰國人不再指望議會來解決他們之間的分歧,而是走上街頭髮洩自己的不滿。在下月將舉行選舉的菲律賓,政治暴力已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去年11月的一起屠殺中,有57人遇害——他們的「過錯」只是試圖爲一位反對黨候選人登記參選。阿富汗去年也經歷了選舉之痛,儘管很多人不明白它何苦這麼費事。斯里蘭卡在內戰結束之後曾淺嘗民主,但這一努力只持續了大約五分鐘:薩拉特•豐塞卡(Sarath Fonseka)喫了一番苦頭後才發現,在競選中與現任總統作對的代價是進監獄。

另一方面,許多人曾預期會變得更加民主的那些國家卻未如人們所願。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試圖讓人們相信,在知識經濟時代,只有那些政治開放的國家纔會繁榮。中國已證明他大錯特錯。的確,中國政府正忙著打造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中產階級,可中國共產黨對權力的掌控似乎空前牢固。

更令人費解的是,那些不爲選舉勞神的國家,其經濟表現要普遍優於那些定期經歷繁瑣的權力移交程式的國家。甚至連已故的貝尼尼奧•阿基諾(Benigno Aquino,暱稱「尼諾」(Ninoy),因堅持原則地反對馬可仕(Marcos)的獨裁統治而在1983年遭槍殺)也曾說過,對那些仍在捱餓的人來說,言論自由沒什麼意義。在過去30年裏,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速爲10%,而菲律賓連4%都不到。

您已閱讀31%(609字),剩餘69%(13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