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高盛

聰明的局內人和天真的局外人

FT專欄作家普倫德:高盛是否出於欺詐目的、將CDO產品賣給客戶,將由法院裁決。就成熟度和複雜性而言,過去的金融產品根本無法與CDO相提並論,但人們對此事的感覺是什麼呢?

就成熟度和複雜性而言,金融歷史根本無法與債務抵押債券 (CDO)相提並論。而圍繞美國證交會(SEC)起訴高盛(Goldman Sachs)欺詐一事的熱烈討論則提醒人們,泡沫傾向於遵循自己的原始模式。高盛是否出於欺詐目的、有意將CDO產品賣給德國產業投資銀行(IKB)及其它客戶,將由法院裁決,但人們有一種較爲普遍的感覺,即近來的信貸泡沫遵循著一種古老的模式:聰明的「局內人」算計天真的「局外人」。

經濟歷史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認爲,在諸如「南海泡沫」(South Sea)或「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 Bubbles)之類的巨大金融畸變中,有一羣成員穩定的專業「局內人」會在底部買進(或增持股票),推動價格上漲,然後在頂部拋售,之後市場大跌。而一羣人數更多、但成員不斷變化的「局外人」則下手較晚,在高點買進、低點賣出,隨後帶傷離去。

這是對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著名觀點的反駁。後者認爲,長期而言,影響穩定的投機不可能存在,因爲這涉及了高買低賣。弗里德曼認爲,任何人這樣做的人都將會賠錢,並被清除出局。由於投機者持續存在,他們肯定是低吸高拋,扮演著有利於穩定的投機者的角色。金德爾伯格的觀點是,投機者不是單一、同類的羣體:它們中有輸家也有贏家。

您已閱讀36%(564字),剩餘64%(10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