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

Lex專欄:大銀行繼續主導金融市場

隨著利率與外匯等產品的利潤率重新接近危機前的水準,小型銀行的免費午餐正被搶走。規模爲王的情況再度出現。

在一些足球場大小的交易場內,熱騰騰的霧氣讓人幾乎無法看到遠處的牆壁。不過,即使是在好的年景,大多數投行在利率、外匯和現金股票等「流動性業務」上也是舉步維艱。除非你在某種特定產品方面排名前三或前四,否則,你最好還是忘記它。許多銀行耗費鉅額財富,試圖擠進前幾名。

問題出在哪兒呢?膨脹的資產負債表與較低的波動性(因而較低的風險)相結合,壓低了利潤率水準。因此,只有規模龐大、且擁有尖端交易平臺的銀行能夠賺取高額利潤。但危機期間,所有事情都發生了改變。突然之間,資產負債表萎縮、波動性失控、恐懼心理席捲所有交易場所。舉例來說,據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與奧緯諮詢(Oliver Wyman)的一份報告顯示,外匯與利率交易利潤率大約提高了1倍;信貸價差則擴大了5倍。

這曾經是一個多麼好的財富之源啊!再加上陡峭的收益率曲線以及定量寬鬆貨幣政策的作用,2009年第一季度固定收益業務利潤率同比提高了兩倍。這對去年稅後股本回報率的總體貢獻,與減記虧損造成的拖累相當,超出了成本控制與削減獎金對回報率的貢獻度。儘管槓桿率僅爲2007年末的一半,但美國銀行類股去年仍出現強勁反彈——出於同樣原因,全球其它市場的銀行類股亦是如此。這一趨勢仍在繼續。

您已閱讀71%(522字),剩餘29%(2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