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

FT社評:雷曼破產的教訓

雷曼破產調查報告帶給我們的最大教訓是:擁有類似銀行特徵的機構應該全部被當作銀行來對待。監管機構不應該再有漏洞讓另一個雷曼加以利用。

雷曼(Lehman)破產調查報告,無疑會讓人們對坑蒙拐騙的投資銀行家嗤之以鼻。有些人可能還會將其與過去的金融欺詐事件進行比較,例如安然(Enron)或馬多夫(Madoff)事件。但這樣做實際上忽略了雷曼破產更深遠的意義。

雷曼是一家管理糟糕的銀行,有著一個不負責任的商業模式。但它不是安然,也不存在什麼龐氏騙局。事實上,如果身處同樣的境地,任何銀行都會像雷曼那樣做。

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雷曼倒閉前的幾個月。在2008年3月美國政府爲貝兒斯登(Bear Stearns)紓困之後,投資者們對於依賴大宗融資的高槓杆率投行顯然已失去了信任。而在這一點上,雷曼是無可比擬的。因此,它便成爲緊接著倒下的那塊多米諾骨牌。

您已閱讀35%(302字),剩餘65%(5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