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剃刀邊緣

讀季羨林《清華園日記》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季羨林清華求學時期寫的日記《清華園日記》,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原因或許在於人們還不習慣於接受一個真實的生命。

季羨林先生在看到自己七十年前的日記時,喜不自勝,「有感即發,文不加點,速度極快,從文字上看,有時難免有披頭散髮之感,卻有一種真情流貫其中,與那種峨冠博帶式的文章迥異其趣。我愛上了這些粗糙但卻自然無雕飾的東西。」他稱這些日記是「心中毫無顧忌,真正是暢所欲言。」

一字未改的《清華園日記》,是季羨林二十一到二十三歲之間的記錄,當時,他是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的學生。他從三年級開始寫日記,他這樣表述日記的價值:「日記是最具體的生命的痕跡的記錄。以後看起來,不但可以在裏面找到以前的我的真面目,而且也可以發現我之所以成了現在的我的原因。」

怨天尤人似乎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心理特徵。他把一切苦難都歸結於他人。他陷在泥潭裏,孤芳自賞,尋找著生命的出口。雖然成家了,但他依舊是個少年,無助,孤傲,寂寞,壓抑,唯一看得見的出口在那裏:寫作,揚名立萬。支撐季羨林的是文人的情懷,博得功名再計較。他心裏鬱積著一腔怨氣,困獸猶鬥。內有看不見人生路的苦悶,外憂異族侵擾。家庭的雙重痛苦壓在心頭:叔父叔母的期許與怨言,經濟的拮据,懶得溝通的妻子。

您已閱讀19%(456字),剩餘81%(19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剃刀邊緣

老愚,男,陝西扶風人,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社會觀察家,出版人,散文作家。著有《在和風中假寐》《暮色四合》等。因《「紅二代」的意志》《「紅色重慶」的價值》《重慶紅色頻道發出的信號》 等系列文章,而獲得2011年度亞洲出版人協會評論大獎。公號名爲「老愚的自留地」。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