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資、外資、民資的三國演義格局最近又開始發生微妙變化。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呼之欲出。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9年8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開始重提中小企業發展,隨後,9月19日下發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中小企業29條」),中小企業29條「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要堅持解決當前問題與著眼全面發展相結合」,重心分兩半,一半在於「拯救」限於困境的中小企業,一半在於將民營中小企業重新推向前臺。3月24日會議則完全是「推」,在轟轟烈烈的國進民退之後,重新開始啓動民營經濟這條線,重提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民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非公經濟36條」),寄希望於藉助民營經濟,激發經濟成長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與此同時,谷歌退出中國成爲外資在華髮展道路上的標誌性事件。據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一項新的調查顯示,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感覺在中國不受歡迎。近幾年來,外資逐漸被請下神壇,走向平淡,甚至有些落魄。實際中國外資政策環境變化的標誌性源頭應當是2006年11月9日國家發改委出臺《「十一五」期間外資利用規劃》,規劃提出,「十一五」期間,利用外資工作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動利用外資從「量」到「質」的根本轉變。自此以後,外資在中國的「尊貴」待遇開始逐漸喪失。在前文所述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前3天,國務院還發布了關於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外資利用放在了第四十四條,而且在外商投資持續下滑的背景下並沒有強調加強吸引外資,相反強調了工作中心在於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已經可以駕馭外資這頭猛虎,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中國經濟版圖中,外資已經成爲政府根據自己需求加以利用的「中性」力量,而且只是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