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吉利

吉利收購沃爾沃之後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江昭融:吉利基本上是李書福一個人的吉利,那麼吉利+沃爾沃也只能是李書福一個人的。

吉利收購沃爾沃成功的訊息,不出意外地在習近平訪問瑞典期間傳出。這是中國企業完成的第一項對國際優質品牌的併購。雖然,吉利能不能運營好沃爾沃,沃爾沃會不會拖垮吉利等等問題的答案還都不得而知。

雖然收購的細節沒有公佈,我們不知道吉利在18億美元之外,還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比如需要養多少高薪、包括退休的員工;比如,沃爾沃品牌是不是在全球都能無限制使用等等。但是從目前的細節來看,100%的股權以及相關資產(包括智慧財產),最多不超過20億的收購資金,第三季度左右完成交割,這些都讓人看到了這場交易的乾脆。18個月的談判,外界雖然都覺得漫長,但是敲定沃爾沃這樣的品牌,在全球範圍來看,這個時間其實不算長。

想想當年上汽和南汽收購英國羅孚的情形吧。爲了得到英國這個走投無路的品牌,上海和南汽可謂一波三折、大起大落,整個交易時間跨度長到讓人傷心。最後,上汽花了一大筆錢幾乎沒得到什麼實質性的東西,在福特的干預下失去了羅孚的品牌,在本田等技術提供方的不配合下,上汽沒有得到完整的技術。甚至按照協議規定,上汽完全應該無條件地把買到的技術產權轉讓給南汽。而南汽呢,買到了工廠和技術,花了很大的代價,但是到合同履行的時候才發現,MG品牌,在很長的時限內在其唯一的海外市場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不能銷售。大多數的問題,在上南合作之後得到了解決,但是上汽期望通過收購而直接實現自有品牌國際化的設想完全落空,只能回來苦練內功。如今,英國的長橋工廠已經關閉,上南在履行完規定的勞動力保障協議之後,在歐洲什麼也沒留下。

您已閱讀27%(638字),剩餘73%(16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