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

Lex專欄:忙碌的新興市場"掠食者」

眼下股市與債市提供著廉價資金,爲新興市場企業前往海外進行收購提供了機遇。中印等國的國有企業加大了海外併購力度,以獲取能源,爲本國經濟成長提供動力。

新興市場「掠食者」現在十分忙碌:股票與債券市場正提供著廉價資金。債券發行數量屢創新高;摩根大通新興市場債券指數(JPMorgan's Embi Index)對美國國債的息差,已收窄至2008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準——僅爲2.57個百分點,遠低於2009年3月近7個百分點,與1998年近17個百分點的峯值水準相比更是低得驚人。眼下,大舉競標的都是一些國有「掠食者」——如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il and Natural Gas Corporation)和中國的中海油(CNOOC),這些國家的政府試圖獲取能源資源,爲自身不斷成長的經濟提供動力。

畢馬威(KPMG)的一份報告顯示,2009年下半年,新興市場公司加大了在發達市場開展收購活動的力度。報告記錄了102筆新興市場進軍發達市場的交易,上半年的數字爲78筆。相反,發達市場進軍新興市場的交易數量,則出現了連續第四個半年度的下降。如果不是印度最大膽的私人「掠食者」現在夾起了尾巴——Bharti Airtel與印度信實工業(Reliance Industries)兩家仍熱衷於全球化的公司除外——東移的趨勢將更爲明顯。

印度一些最大的企業前往海外冒險時遇到了挫折,這引發了一些謹慎情緒。例如,塔塔(Tata)對收購哥魯氏(Corus)與捷豹-路虎(Jaguar Land Rover)時支付的價格感到懊悔;埃迪亞貝拉集團(Aditya Birla Group)的子公司Hindalco在2007年泡沫時期斥資60億美元購買加拿大Novelis的案例,則令人警醒。直到2008年,印度一直在新興市場進軍發達市場的交易中佔據領先地位。但如今則是中國領先,在2009年下半年進行了30筆交易,而印度全年僅爲25筆。如果說糟糕的併購回報率有什麼指示意義的話,(它說明)印度公司可能承擔不起沉溺於這樣一種競爭。

您已閱讀95%(775字),剩餘5%(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