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

Lex專欄:央行官員必須是經濟學家?

伯南克今年六月有望成爲美聯準理事中唯一一位經濟學家。澳洲央行中,逾半數委員從未閱讀過凱恩斯原著。而歐洲央行中,擁有經濟學博士頭銜則是必要條件。

中央銀行的官員們必須是接受過培訓的經濟學家嗎?美國並不這樣認爲。唐納德•科恩(Donald Kohn)宣佈今年6月將離開美聯準(Fed),這將使班•柏南奇(Ben Bernanke)成爲美聯準理事中唯一一位經濟學專家。同樣,在上週宣佈加息的澳洲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中,逾半數的委員從未被迫閱讀過凱恩斯(Keynes)的原著。而歐洲央行(ECB)的情況卻並非如此——擁有經濟學博士頭銜幾乎成了必要條件。在英國央行(BOE)貨幣政策委員會中,除一人以外,其他委員都正式接受過這種枯燥乏味學科的教育。那麼,簡歷是否毫不相干呢?畢竟,在金融危機期間,全部由學者組成的央行和那些只有少數學者的央行,同樣也都受到了讚揚和抨擊。但肯定不是所有人都具備資格。比如說,市場當然不會容忍加拿大央行(Bank of Canada)的政策制定者完全由冰球選手組成——因爲在中央銀行業,信譽被奉爲圭皋。

這在貨幣政策經濟學領域是一個爭議很大的話題。通常而言,信譽被認爲是一件好事。如果政策制定者可以信賴,他們就可以不必訴諸於加息手段,將通膨水準保持在低位——只須讓人們知道政府不會容忍通膨,就足以抑制通膨預期。麻煩在於,人們難以對信譽加以衡量(學者們有時通過央行獨立性進行粗略衡量),對其益處也難有定論。

不過,中央銀行的官員和學者們都堅信這一理念。而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的艾倫•布林德(Alan Blinder)在199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表明,學者比央行官員更懷疑信譽的重要性。這倒並不是說經濟學家不應參與政策制定,但它的確表明,他們沒有權利壟斷央行。

您已閱讀94%(670字),剩餘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