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智庫

中國在美國國會影響力增強

《卡內基中國透視》主編王雅平:中國在美國國會影響力的增加,一是因爲中國對其政治運作的把握越來越自如;二是中國已經成爲美國國會越來越不能忽視的角色。

《華盛頓郵報》前北京分社主任潘文(John Pomfret)今年1月初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中國的遊說努力對(美國)國會產生新的影響力與開放性》一文,分別例證和引證了中國在美國國會山莊上的影響力的增強。

潘文在文中舉的實例主要有三。一是10年前,美國國會議員還在阻撓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在加州長灘島的港口停靠,並指責其對美進行間諜活動。但從去年開始,美國國會對這一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態度發生明顯轉變。美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麻省參議員約翰•凱瑞(John F. Kerry)提出提案,表彰中遠集團爲美國提供上千就業機會併爲保持阿拉斯加水域清潔作出卓越貢獻。麻省衆議員史蒂芬•林區(Stephen F. Lynch)甚至稱讚中遠集團總裁魏家福爲「人民大使」。二是去年10月,美衆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紀念孔子誕辰決議案,受到華人普遍好評。三是曾在 1991年訪問北京時在天安門廣場爲89年天安門事件打出抗議橫幅的美衆議院議長南希•裴洛西(Nancy Pelosi),在去年訪華時收斂了其一貫嚴厲批判中國人權的態度,更多地關注了氣候變化問題。

潘文還引述了幾位國會議員的言論,進一步證實中國在美國國會不斷加強的影響力。美國奧勒岡州衆議員厄爾•布魯曼諾(Earl Blumenauer)指出,國會議員們「越來越意識到中國人不僅僅是共產主義者,中國人就是中國人。」他還說他處理的事務中幾乎處處都有中國的影子。美衆議院美中工作小組主席、華盛頓州衆議員裏克•拉森(Rick Larsen)比喻道,「我們在中國(這支股票)走低時買進,因此它只有升的機會。」

您已閱讀16%(669字),剩餘84%(34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