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壁壘

中國面臨新一輪貿易壁壘

澳新銀行(ANZ)中國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出口第一」的光環,很可能使中國陷入類似1980年代日本的窘境,面臨更多的貿易壁壘和貿易戰。

中國超越德國,成爲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似乎是一個好訊息,但是,對於飽受反傾銷困擾的中國出口行業來說,「出口第一」的招牌,加上被不斷詬病的人民幣匯率問題,可能導致更多的貿易壁壘。

事實上,出口總值第一,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出口產品的構成和附加值的多寡,可能更值得我們去關注。中國的出口仍以大量的鞋帽玩具產品和貼牌生產爲主。 另外,中國的貿易還是以加工貿易爲主,出口增加值還較低。加工貿易每出口一美元,出口增加值大概只有20美分左右。

一個關於iPod 產業鏈的經典案例也證明了這一點:在一個價值150美元的iPod裏,中國出口增加值只有幾個美元,但是由於中國出口的是最終產品,這150美元的iPod卻都算到了中國出口總額裏。而德國的出口跟中國有質的不同。其主要是以機電和機械產品爲主,有世界上最高的技術和科技含量。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中國的這個「第一」不僅「含金量不高」,而且還會「賺了吆喝,賠了買賣」。

您已閱讀18%(396字),剩餘82%(18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