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孔子》不敵好萊塢?

FT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人們對《孔子》興趣缺乏,說明在一個接觸資訊和思想的途徑越來越多的社會,要向民衆強行灌輸一種意識形態有多麼困難。

要是孔子皮膚是藍色的,身高3米,長著一根甩來甩去的尾巴,中國的影迷或許會更感興趣。可惜,這位中國最受尊崇的哲人(或至少是官方批准的熒幕形象)膚色要淺得多,他濃密的鬍子和微言大義,也完全無法與詹姆士•卡梅隆(James Cameron)影片中駕著大鳥的類人動物匹敵。

高科技的3D影片《阿凡達》(Avatar)如此火爆,而沉悶冗長的《孔子》則一敗塗地,這促使中國電影局悄然作出了一個不受人歡迎的決定:限制放映美國大片,爲國產史詩鉅製讓路。爲了湊數,成批的學生被大公共拉到影院去觀看《孔子》。但是,就算是無所不能的共產黨,也無法確保學生們在觀看過程中會一直保持清醒。

影評界和網路聊天室也一片譁然。在網路聊天室,《阿凡達》好評如潮,《孔子》被貶得一無是處。對於美化儒教背景之舉,許多影評家非但不買賬,還跳出來抵制這部影片,質疑2500年前的哲學對現代社會是否有用。在通常作爲政府喉舌的《中國日報》(China Daily)上,專欄作家張希(音譯)大膽陳詞,提出「儒教的產生,是爲封建統治者服務的」。作者在文中嘲諷了某地方政府的祭孔活動,並表示,儒家學說一直是「桎梏人民思想」、讓民衆變得溫順聽話的工具。

您已閱讀27%(497字),剩餘73%(13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