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事

劍橋隨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牛頓的手稿還保留在三一學院圖書館裏,歷史就是不斷延續的河流,每代人既被它滋養,又給它提供新的動力。

年輕人都回來了。白天,他們拖著拉桿箱,走在鵝卵石路上,帶著假期後的懶洋洋,他們站在聖瑪麗教堂前大聲的講演,故作激昂,以爲是在進行一次廢除奴隸貿易的呼籲;夜晚,他們擁擠在酒吧裏,騎著自行車在街道中央呼嘯而去,或者突然從黑逡逡的小巷裏冒出來,男男女女,不知疲倦。

墨藍的天空,月光明亮,雲層運動得極快,那些不知是十幾世紀的建築沉默矗立在那裏,教堂的尖頂更顯鋒利,整十點時,鐘聲響了。我面前的赫肖爾路上,滿是金黃的落葉,栗子也掉了一地,個個飽滿,無人拾起。

幾百年,它們一直如此,青年人換了一代又一代。他們曾經僅僅研習神學,曾經戴假髮、穿綁腿,在妓院裏瘋狂,和市民們爭鬥不息,抱怨著四處的泥濘,不是嗎,這原本是片沼澤地。八百年前,一羣教師與學生從牛津逃來,這裏看起來實在不是個理想的學習場所。

您已閱讀13%(341字),剩餘87%(23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