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片《1428》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杜婷:威尼斯影展將最佳紀錄片獎頒給《1428》時說,面對國家級的災難,這部影片以冷靜不煽情的方式做了客觀記錄。

看《1428》之前是準備了心情的,畢竟是一部關於川震的紀錄片,那場災難的任何細節都足以令人沉重。然從影院出來的那一刻,預備的心情懸在那裏,不知該如何收拾。和我之前看到的關於5.12地震的紀錄片、新聞影像不同,這部影片更像是攝影機自己完成的作品,不凸顯,不干涉,不評判,只是呈現。

影片用了全景式的表現手法,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故事,沒有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沒有刻骨銘心的痛,沒有欲罷不能的悲。砸鋼筋賣錢的村民,將廢墟作爲背景拍照的志願者,抱怨補助款沒有到位的老人,去宿舍尋找孩子遺物的父母,指責老闆震後沒有盡力救援的工人,創作者忠實地記錄著自己看到的,這些零散、細碎的生活各個面向。影片中地震這件事本身猶如照片中的廢墟一樣成了背景,創作者呈現的是瑣碎日常的生活,地震後依然在繼續的生活,雖然人們的聊天中多了對救災款是否被官員挪用的猜疑,村民們表達著把救災資源集中給重建示範村貓耳什的不滿,年輕人說地震後人的觀念變了不再想著攢錢,但生活還是生活,那些柴米油鹽醬醋茶,東家長西家短,交易時的討價還價,沒有領到電熱毯後的抱怨。

威尼斯影展的評委將最佳紀錄片獎頒給《1428》時說,面對國家級的災難,這部影片以冷靜不煽情的方式做了客觀記錄。是的,在數萬生命逝去,無數家庭瞬間崩塌的巨大災難面前,導演杜海濱用超乎尋常的隱忍和剋制來表現平淡和日常。他沒有深入到悲傷中,而是用有節制的敘述方式和鏡頭語言,點到即止。即便是面對那個失去孩子的家庭,鏡頭也沒有過多地展現悲痛欲絕,從學生宿舍的走廊移到發現兒子遺物後痛哭的父母和無法言語的哥哥,旋即又移回至塵土飛揚的走廊。

您已閱讀40%(673字),剩餘60%(10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