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年前,一個名爲容閎的中國農家少年以優異成績取得了美國耶魯大學的學士學位,成爲首位畢業於美國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一百五十年後,同樣畢業於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張磊重新整理了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畢業生個人捐款紀錄。我本人也被邀見證了捐款儀式,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件:這彷彿一個優美的圓圈,聯繫起了中國留學生與他們的外國母校。
最近一段時間,張磊這種本來值得稱讚的行爲卻遭到一些質疑,甚至有些人用民族主義的狹隘眼光質問張磊爲何不捐款給中國母校或是中國教育事業。中國留學生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向西方學習的開放史。張磊說自己在耶魯學習到的不僅是金融學知識或企業家精神,還包括給予的精神。我覺得這是非常準確的。給予精神是西方市民社會和宗教精神所共同孕育的無私回饋社會的公益情懷。海歸張磊在自己獲取財富後無私反哺給耶魯大學的行爲背後無疑有在留學中學到的博愛精神的支撐。博愛不分種族和國界,不應以單純的民族主義來衡量。我們要用利於全人類的眼光看待和解決問題,不侷限於狹隘的地區或國度。張磊把自己的錢捐給耶魯的教育事業,能讓全世界的優秀學子在耶魯受到更好的教育,最終推動人類的進步和發展,這樣的行動有什麼值得用泛意識形態化的說辭去指責的呢?如果要指責,我們又如何解釋很多甚至沒有在中國留過學的外國人士對中國教育的捐獻,又如何解釋白求恩不治療加拿大病人卻不遠千里來救中國人?所以,海歸對中國的貢獻不僅包括先進的技術和知識,還應該有超越國界侷限的世界公民意識。
從留學之父容閎到今天風起雲湧的留學大潮,從拯救民族國家到個人創業高潮,中國人的留學史可以大致被分爲五個時期。改革開放後湧現的第五代海歸很大一部分是以個體創業爲世代標誌的,張磊無疑也屬於其中的優秀代表。張磊創業成功,其身上集中了當代優秀海歸在中國走向全球化時代的很多特點。第五代海歸走出體制,個體創業獲取成功,積累了大量資本,使他們有經濟能力捐助自己的母校,當然也包括自己國內的母校,如矽谷回來的海歸鄧峯和朱敏都分別捐款1000萬美元給國內的母校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此外,張磊作爲大陸留學生在美國的捐款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數額最高的一次。全美金額最高的工程學院命名捐款,同時也是南加州大學有史以來所獲最高學院命名捐款,就來自中國大陸的南加州大學校友謝明:謝明向南加大維特比工程學院捐款3500萬美元,並以夫人劉芳芝的名字命名一項專門爲中國大陸留學生提供的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