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幾十年前談到「外交」,人們想到的恐怕不是首腦會議就是祕密協定。在傳統意義上,外交屬於典型遠離平民的政治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變換,如今外交場合已經不僅是政治家的舞臺。峯會場外民衆的抗議幾乎和場內的討論一樣受到關注。衆多的非政府組織、商業機構等民間力量也在對政府間的交往施加越來越多的影響。
從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的奧運火炬傳遞、「3·14」事件、「毒奶粉」風波,近年來中國形象在國際上多次遭遇危機。一系列外交摩擦中,非政府領域衝突往往先於政府間分歧爆發。國際社會的反應和輿論對政府的行爲構成了巨大壓力,給中國外交帶來了一個接一個的難題。
意識到這個問題,中國政府也迫切希望改善國際形象。「公共外交」 在這一背景下被中國的領導人寄予厚望。相對傳統的政府間外交而言,公共外交強調以公衆爲對象,實施主體雖然也包括政府部門,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組織,一般包括民間團體、大學、研究機構、媒體、宗教組織以及國內外有影響的人士。
您已閱讀13%(411字),剩餘87%(269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