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的「新聞點」進入到拉閘限電階段,央視《朝聞天下》播出的畫面裏,由停電工廠的廠長表示理解政府決定,空調房間裏的居民表達對讓電企業的感謝。
《廣州日報》有心,把各大電廠緊急調運煤炭救急的訊息和政府推進全國煤企重組的決心鏈接在了一起。在產業高集中度可以降低礦難的論點支撐下,有關山西煤礦國進民退的利益爭議已經雨打風吹去,新華社引用山西官員的話說,在外界頗有微詞的「民退」問題上,「還沒有發生一例行政上的投訴」。《山西晚報》用頭版大塊和6個內版宣告「晉煤自治」,讚揚此爲「現實與未來的雙向之選」。看來,自陳虧損嚴重的浙商必須忍受這個真正的寒冬,即使是痛恨官商的民間意見領袖,即使是在浙江在地的《錢江晚報》上,現在也不能爲他們吶喊多少。
曹操的身後事已經紛擾十天,甚至跨了一個年。考古學家們大概真是埋頭太久,不瞭解這是一個消解權威的時代。來自四面八方、極盡可能的懷疑與嘲笑,不能證明人們對文化有多少責任感,只能證明人們是多麼缺乏安全感。國家通訊社在這個時刻終於出現了,用「新華視點」欄目發表對劉慶柱和馬未都的問答。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因爲對質疑者的反擊而新獲「學霸」稱號,他在文中仍然堅稱此墓確爲魏武王高陵:「不能把學術問題『政治化',說是什麼曹操版的『周老虎'。把非社會的問題炒作成一個社會問題,這有點過了。」劉還否認了自己從中謀利,「到現在爲止,我沒有拿安陽一分錢。」作爲收藏名人,馬未都言辭沒有「網友」那麼激烈,「我不是說這個墓就一定造假,只是擔憂被造假者利用」、「論證過於草率了,低估了公衆對曹操的認知度和關注度。」河南省會暢銷的《鄭州晚報》也刊發了這篇新華社報導,作爲雙方陳辭的一部分,在馬名人認定安陽官方「完全是利益在驅動」之後,亦補錄安陽市文物局副局長李曉陽之辯:「爭論和質疑者中間有出於地域考慮的,也有出於專業考慮的,但也不乏藉機炒作自己的……曹操高陵認定已構成了一個證據鏈,這個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與《鄭州晚報》相對應,在河南全省境內暢銷的《大河報》並未刊登新華社來稿,而是由自家首席記者採寫「考古界專家開口正視聽,質疑曹操墓大多隔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