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

Lex專欄:中石油回購之玄機

國有中石油集團回購旗下上市公司中石油的A股和H股,從對股價帶來的影響和回購時機上看,頗讓人費解。此舉背後的動機究竟是什麼?

講兩個亞洲公司股票回購的事例:一件合乎經濟邏輯,另一件則不盡合理。週一,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Hutchison Whampoa)宣佈,可能出價買下旗下一家電訊企業的所有少數股份。此事並不太出人意料。這家電訊企業——香港上市的和記電訊國際(HTIL)是6年前從和黃分拆出來的,後來由於陸續出售了優質資產而被淘空。目前,以市淨率衡量,和記電訊國際的股價比同類公司便宜了3倍以上。這就是大亨們的行事之道:低吸高拋。

另一起回購的理由則不那麼明顯。昨日,中石油(PetroChina)公佈:母公司、未上市的中石油集團(CNPC)已回購其近5000萬股股票,此事讓人有些費解。首先,從時機來看,公開此事離實際回購時間(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月。在回購6%的上海A股和1%的香港H股後,中石油集團對中石油的持股比例從86.29%提高到了86.54%——幾乎沒什麼差別。按期內均價計算,國有的中石油集團爲此花費約6億美元,而在此期間中石油的A股和H股都無需太大的支持。

最合理的解釋是,中國正對其最重視的戰略性資產悄然實施再國有化。中國利用此次危機和相應的刺激措施,重新施加政府控制,常用的手段是在發展過度的行業強行實施合併。作爲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中石油流通股出現的任何縮減,都應放在「國進民退」的背景下來考量。

您已閱讀76%(564字),剩餘24%(1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