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業帶著嚴重的後遺症步入2010年。去年是糟糕的一年,但也具有重大意義。美國底特律「三大」汽車公司中,有兩家申請了破產保護,在接受納稅人數十億美元的救助之後浴火重生,規模有所收縮,也更換了新東家。與此同時,中國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奪得了美國佔據數十年之久的寶座。然而,讓2009年的情況顯得不那麼可怕,同時鼓勵了中國購車者的,是來自政府的支持——特別是「舊車換新車」的刺激措施。
這是個問題。北京的各項刺激措施,包括下調營業稅等,使中國許多消費者有生第一次買得起車。但在發達市場,舊車換新車計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促使消費者提前買車,這削弱了2010年的復甦潛力,並可能對價格構成壓力。普華永道(PwC)在《PwC Autofacts》中估計,2009年全球輕型汽車產量爲5600萬輛,2010年將回升至6100萬輛;在2012年前,汽車產量不會超過2007年危機爆發前的水準。而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在美國以外的國家,政府援助使汽車製造商避免了亟需進行的收縮。在歐洲,沒有一家工廠倒閉,這異乎尋常。執掌飛雅特(Fiat)和克萊斯勒(Chrysler)的塞爾焦•馬爾基翁內(Sergio Marchionne)警告稱,未來幾年內,過度產能問題可能壓低歐洲汽車業的利潤。
展望未來,一個重大機會和一個重大挑戰並存。機會在於,新興市場消費者的財富不斷成長,尤其是在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高盛(Goldman Sachs)估計,這可能推動未來十年全球汽車銷量成長70%,使未來十年汽車行業的利潤增加860億美元。而挑戰在於,減排技術的研發成本可能高達1000億美元以上。汽車併購浪潮向來時起時落,應對上述兩個因素的需要,可能激發更多汽車製造商締結國際結盟。上月大眾(Volkswagen)與鈴木(Suzuki)的合作,或許爲我們指明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