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哪幾筆企業交易會讓人名聲大漲?哪些則會讓人名聲掃地?有幾位執行長已準備等上數年,讓時間來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最令人矚目的是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如果十年內經濟成長遲緩,使得一家鐵路運營公司類似公用事業企業的回報率看上去好過其它企業,那麼,巴菲特爲波克夏-哈薩威(Berkshire Hathaway)收購北伯林頓鐵路公司(BNSF),將被視爲一個神來之筆。
就其他人來說,就算不能確切指出哪項併購將產生最小的效益,也已經可以看出一種危險的一窩蜂思想。過去12個月內,一些科技公司把數十億資金投向了自身並不擅長的技術領域。軟體設計公司甲骨文(Oracle)正試圖收購伺服器生產商太陽電腦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s);施樂(Xerox)和戴爾(Dell)則雙雙押下大筆賭注,認定在硬體業務之外增添IT服務,就能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無縫的、成長更快的整體。在企業尋覓成長空間之際,日益激烈的競爭意味著,不是所有這些交易都會有好結果。
假如礦業企業力拓(Rio Tinto)今年6月把部分股份賣給了中國國有企業中鋁(Chinalco),那無疑很有希望當選「最差交易」。反之,力拓通過增發融資150億美元,理所當然可列爲年度最佳決策之一。相比之下,西班牙建築集團法羅里奧集團(Ferrovial)被迫虧本出售Gatwick機場,再次證明其在2006年以100億英鎊收購英國機場管理局(BAA)這家機場集團是愚蠢之作。美國納稅人則可能指出,屬於他們名下的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股份,永遠也不值通用實現盈虧平衡所需的670億美元。然而,政府接管通用更多是出於政治上的,而非財務上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