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國經濟克服外部環境惡化、自身週期調整以及去年政策起落等多重負面因素的影響,在大規模的政府投資、大體量的信貸投放、大範圍的產業振興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的強力刺激下,成功地終結了2008年第三季度以來加速下滑的態勢,成爲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最先觸底回升的國家。目前看來,中國經濟基本走勢與筆者在2009年7月一文中所提出的「增信心、穩兩市、拉兩頭、優中間、擴內需、激出口」的18字綜合治理方針18字綜合治理方針基本吻合。
然而,從世界和中國經濟的當前形勢及未來走勢看,中國經濟全面回升的基礎還不是十分堅實,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復甦勢頭還不是非常強勁,政府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的實施成本和潛在風險已經開始顯現。這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兩個兩難:一是穩定經濟成長和調整經濟結構的兩難,二是保持經濟刺激與控制通膨預期的兩難。那麼,如何解決上述兩個兩難困境?筆者認爲,這需要中國政府在政策應對上體現前瞻性、穩定性和漸進性,及時根據經濟復甦進程作出適當政策調整,實現一種溫和穩健的綜合治理,而不能再像2008年下半年那樣等到出現嚴重棘手局面再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政策大轉彎。否則,很可能會讓中國經濟短期再度陷入大起大落的經濟怪圈,長期則會增加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改革成本。
爲此,筆者在文中提出,短期應實施「護信心、穩兩市、慎寬鬆、促消費、引民資、擴出口」等六大應對之策,長期則應堅持市場導向的改革方向,加快建立有限政府與有效市場,從而需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效率與公平、國富與民富、發展與穩定、城市與農村、沿海和內地、當前與長遠、生態與發展」十大關係,其中關鍵是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實現從政府引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促進經濟成長動力結構根本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