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的前景如何,相信是2009年底到2010年的一個最熱門話題。在全球經濟一片低迷中,亞洲的房地產市場卻不斷上漲。這其中,中國內地很多地區的房地產價格也已經超過2007年的高點。在這個過程中,「泡沫」說漸漸發酵,中國官方的做法也耐人尋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定下了「基本不變」的調子後,卻又在隨後的12月中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房地產市場的緊縮政策,相信杜拜拖欠債務事件對官方的「轉向」還是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事實上,就像經濟預測不會改變經濟的走勢一樣,任何的怨言和謾罵也不會對房地產的走勢產生本質的影響。但理性的分析可使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首先,讓我們回到房價本身。中國國家統計局每個月都會公佈一個房地產的價格指數,目前這個指數同比上升約爲5-6%左右,環比在0.5到1個百分點之間,按照這個趨勢,房地產價格指數同比超過10%只是時間問題。一旦出現雙位數的成長,不管從任何角度說,都會對官方的政策造成一定的壓力。此外,這個同比指數是基於全國的統計產生的,抽樣的偏差,權重的組成和地方數據可信度,都可能影響這個指數。換句話說,很多人懷疑的「低估」很可能是存在的。與此同時,在一個大樣本中,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這四地的房價也被「模糊化」了,舉例來說,2007年深圳房價出現了一波20%左右的下跌,而在全國的房價指數卻幾乎沒有任何反應。同理,目前很多人看到的大城市房價暴漲,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小城市的房價相對平穩「抹平」了。
什麼造成了房價的快速成長呢?市場供給不透明,過去一年的低利率和優惠政策都可能造成了2009年房價的上升。從短期來看,由於對全球經濟危機的恐懼,刺激措施很可能已經過度了。但從更基本的角度來說,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相對較高的儲蓄率,以及資產配置轉移的需要,纔是房地產不斷上升的根本動力。由於中國城鎮人口密集程度很高,土地稀缺,土地價格在市場化後急劇升高,導致房產價格也隨之攀升。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預期是中國房價結構性上升的動力。另外,中國的家庭存款高企,達到GDP的110—120%左右。每年的大量貿易順差也導致中國金融市場流動性持續走高。由於通膨預期的增高,國內金融保值產品的有限和股市的波動太大,房產似乎成爲居民資產配置轉移的首選。這種情況是在短期內不可能解決的,這也造成中國一些城市房價可能已超出其由一些根本經濟因素所決定的合理均衡價格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