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

Lex專欄:美國服務業前景堪憂

美國供應管理學會發布的非製造業活動指數上月出現萎縮,雖然這可能只是暫時現象,但美國服務業的復甦仍面臨兩大問題。

美國工廠又重新忙碌了起來,這是件好事。但早在多年以前,製造業就已不再是美國的生命線。在全美各地,服務員比勞工多,遊樂場工作人員比工程師多,店員和銷售代表比建築工人多。僅醫療行業,就佔到了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0%以上。

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SM)發佈的非製造業活動指數上月出現萎縮,由於美國是一個服務型經濟體,這一點令人擔憂。在先前兩個月連續上升之後,該指數再次跌破50——這是擴張和萎縮的分水嶺。反映「經營活動」有所下降的產業中,包括公共事業、房地產、娛樂、交通和教育等重要產業,其中多數還反映新訂單數量有所下降。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ur Statistics)的數據,預計未來形勢將更爲嚴峻的產業,約佔勞動力總量的55%。

High Frequency Economics表示,ISM的非製造業活動指數往往跟蹤零售數據,存在一兩個月的滯後。隨著同比數據好轉,支出情況已顯得不那麼糟糕,但零售成長仍爲負值。儘管如此,如果好轉趨勢得以延續,服務業的下滑態勢應該是暫時的。但美國的廣大文員和人生規劃師們面臨著兩個問題。首先,服務型企業往往在非貿易領域運作,美元貶值對它們沒什麼幫助。這一出口領域的利好因素,是製造商正恢復元氣的一個重要原因。

您已閱讀79%(533字),剩餘21%(1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