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葡萄酒活動有些扎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Elio Altare的品酒會,在上海Jean Georges餐廳閃亮的品酒室,這個產量有限的義大利名莊開始對中國市場表示出興趣。Altare先生的葡萄酒表述方式很樸實,說實話,令人更能舒服地體味葡萄酒的本質。「有人認爲更多單寧意味著更久的陳年,放上20年再喝,我不同意,低單寧的葡萄也很平衡」。他家裏就藏了一批1994年的Dolcetto d'Alba,「這是一種簡單的葡萄酒,配意大利麪最合適」,略微複雜一些的2006年Barbera d'Alba也是他家每天喝的。
同座的五星級酒店餐飲總監們對酒本身的高品質完全沒話說,但他們很快開始擔心它昂貴的價格。坐我對面的一位上海男士對助手錶示:「在酒店餐廳,如果要定價在5000或6000元,客人肯定很少,這種酒每月只能走掉幾瓶。」
他們的擔心也反映出義大利酒在中國的困境:義大利酒的擁躉數量遠不及法國酒,或者是澳洲與智利的新世界酒。在亞洲悉心經營幾十年的法國酒有著全球最爲成功的市場推廣策略和經驗,而散漫、數量繁多的義大利葡萄酒協會與機構似乎從來沒有真正在中國市場發力。於是他們在中國市場發現,「不求最好,但求最貴」的購物方式也同樣在錯誤引導那些不瞭解自己需求的飲酒者——至少爲了顯示品位和財力,他們更傾向於購買法國酒,喜不喜歡是另外一回事。
您已閱讀45%(567字),剩餘55%(6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