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峯會不能失敗

FT社評:如果要在不損害未來經濟成長的前提下,減輕地球未來面臨的威脅,那麼消極與懷疑的勢力,無論是出於自私還是幼稚,都不能讓它們佔上風。

在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環境會議在哥本哈根開幕之際,達成一項全球協議、以抗擊人爲氣候變化的科學根據,仍是具有充分說服力的。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電子郵件被盜後,引發所謂數據操縱的轟動,讓懷疑者振奮,也動搖了某些科學家的觀點,但「氣候門」並未改變真正的議題,即儘管存在衆多不確定性,但地球氣候發生災難性變化的種種風險,意味著有必要採取果斷的全球行動,減少碳排放。

儘管政治現實不允許談判者在哥本哈根達成一項全面條約,但他們需要落實相關機制,以便在明年達成一個有約束力的協定。本次會議必須打造出一種真實進展的精神(超越不可避免的討價還價和政治作勢),讓世界各地的政界人士乃至數十億人相信:抗擊全球變暖是一項值得投入的事業。就商業規劃而言,也需要一條通向低碳全球經濟的可預測的路徑。

哥本哈根會議必須在多個複雜的問題上取得進展:針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排放指標;資助較貧窮國家的適應與緩解措施;技術轉讓安排;以及一個管治架構,確保商定的碳排放指標得到遵守。應當傳承《京都協議書》比較成功的成果,比如其監督機制,使之成爲一份新的協定,當然要經過精心的重新包裝,讓美國國內能夠接受。

您已閱讀61%(508字),剩餘39%(3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