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吉百利

吊吉百利股東的胃口

FT專欄作家加普:在英國,併購大戰的勝負不是取決於個人魅力或企業文化,而在於股東能得到多少利益。

如果英國併購大戰勝負的關鍵在於個人魅力和企業文化,而不是股東能夠得到多少利益,那麼卡夫(Kraft)以162億美元敵意收購吉百利(Cadbury)的交易必定會以失敗告終。

卡夫執行長艾琳•羅森菲爾德(Irene Rosenfeld)不請自來,到吉百利喝茶,並大談特談金錢,惹惱了吉百利董事長羅傑•卡爾(Roger Carr),使她感受到英式輕蔑的寒意。她的報價遭到拒絕,因爲這是來自一家「低成長集團」的「荒謬」報價。

以收購委員會(Takeover Panel)能夠接受的語言所表述的資訊已足夠清晰。正因爲美國大兵在戰爭時期曾帶著好時(Hershey)巧克力條來到英國,帶走了我們的婦女,所以別以爲一個美國女人能夠帶著美元回來,拿走我們的吉百利牛奶巧克力(Dairy Milk)。

您已閱讀16%(340字),剩餘84%(17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加普

約翰·加普(John Gapper)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產業評論員。他的專欄每週四會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版。加普從1987年開始就在英國《金融時報》工作,報導勞資關係、銀行和媒體。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閃閃發亮的騙局》(All That Glitters),講的是霸菱銀行1995年倒閉的內幕。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