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

在上海過感恩節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Ella Bee:如果非要在中國推行西方節日的話,非宗教的感恩節比耶誕節更值得推薦。當下的中國最缺的就是感恩之心。

11月感恩節,邀請了幾對在滬上生活的美國人,用更正宗的烤鴨荷葉餅來代替國內鮮有供應的火雞南瓜派,無論菜品還是人的組合,都算得上中西合璧的上海感恩節。

席間自然地談起中西節日的比較,發現無論中西,隨著社會的發展,節日越來越多地被商業化,成爲商家拉動人流,增加營業額的不二法寶,而對於普通人,節日也失去了最初的含義和精神,變成了純粹是喫什麼,玩什麼的日子。我的一個在中國住了五六年,中文講得溜溜順的朋友就堅持把中秋節說成月餅節,哭笑不得之餘,回頭想想,對中國人來說又何嘗不是這樣:春節固然是大喫大喝的節日,元宵也是喫個湯圓,端午麼是糉子節,而食品技術的進步和規模的擴大,這些以前一定要節令才喫得上的珍貴食物也變得四季都唾手可得,所以節日連喫喝的意義都淡了,剩下的是從工作裏小小的逃離,可以睡個自然醒,也沒有了電話電郵的轟炸,不知道這是節日的演化還是退化。

近幾年,隨著西風東漸,耶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復活節們也紛紛湧入,但大部分還是商家促銷的手段,每逢節日,打著「獻給偉大母親的禮物」、「情人節燭光晚餐」、「平安夜派對」等旗號的活動此起彼伏,幫商場、酒店、餐廳賺得盆滿鉢滿。但這些節日實際的影響,對天主教基督教等只佔人口個位百分比的中國來說,只是大城市生活的一些點綴。個人以爲,如果一定要在中國推行一個西方節日的話,反而是非宗教的感恩節更值得推薦,因爲這個世界上,特別是在近幾十年來飛速發展,個人信心和財富都極度膨脹的中國,最缺的就是感恩之心。

您已閱讀42%(619字),剩餘58%(8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