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除了考驗各國政府刺激經濟的能力,也考驗政府如何對待國民財富和培育市場環境。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政府一方面拿出資源來推動經濟(如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一方面還減輕市場稅負讓企業和消費者休養生息(如減輕稅費)。道理很簡單,只要企業仍能生存和發展、國民仍有能力消費,經濟的復甦就不會缺乏動力。
但理想的狀態往往受到現實的挑戰,尤其是對於權力集中的大政府來說,往往不由自主地會選擇加強徵稅。在中國應對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就表現出這種政策選擇上的複雜性。
比如,中國政府一方面推出各種措施來刺激經濟,既有「4兆」又有「十大產業振興」,上馬了很多基建項目;另一方面政府又在爲財政收入成長下滑擔心,不斷加大力度來提高稅費徵收水準。今年以來,財政部門一直在喊財政壓力大,因爲政府投資加大,花錢的地方增多,相關部門擔心今年完不成財政增收8%的目標。財政壓力轉化爲稅費徵收的加強,今年5月份至今,已連續6個月實現全國財政增收。1-10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58363.8億元,同比增加4087.99億元,成長7.5%;僅10月當月全國財政收入6844.9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15.98億元,大增28.4%!在保成長的背景下,財政如此增收的局面的確「喜人」。
您已閱讀32%(522字),剩餘68%(11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