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剃刀邊緣

並不美妙的「創意資本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文化產業與資本市場融合,激發業內大佬的美好憧憬。但在造就一批碼字英雄外,它會對文化積澱有什麼助益?

每一個偶像後面都有不止一個追逐者,對中國出版界而言更是如此。能被納入出版內容考慮的人物,屈指可數。具有超強實力與影響力的名人,能幹的自己拉起了山頭,懶一點的也都有了自己的經紀人。在資源稀缺的今天,他們已經具備定價能力。

出版改制促成一個轉變,追求利潤的出版社,需要從市場上搶奪內容製造商。原來有求於出版社的策劃人和作家,小鬼成老爺,在編輯老爺面前有了倨傲起來的底氣。

中國暢銷作家和策劃人隊伍,總數不足百餘人。對他們的爭奪,驟然間白熱化起來。簽約「包養」買斷數年作品使用權的手法已經顯得老套了,更有誘惑力的招兒問世了。民營書業北京時代華語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則招賢廣告今日格外引人注目。按照該公告的說法,優秀的寫作者和策劃人,可以入股成爲法定股東,一起分享資本市場收益。具體做法是,簽約作者和策劃人除了享有極富競爭力的稿酬(報酬)之外,還可根據累計貢獻率認購原始股權。「千萬、億萬身價不再是夢想,而在於您的一念之間。」這毫無疑問算得上攪局之舉。

您已閱讀13%(419字),剩餘87%(282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剃刀邊緣

老愚,男,陝西扶風人,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社會觀察家,出版人,散文作家。著有《在和風中假寐》《暮色四合》等。因《「紅二代」的意志》《「紅色重慶」的價值》《重慶紅色頻道發出的信號》 等系列文章,而獲得2011年度亞洲出版人協會評論大獎。公號名爲「老愚的自留地」。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