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果

伊朗危機,中國有無第三條道路?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丁果:在伊朗和西方這種兩軍對壘的情勢下,中國實際上陷入了「選邊站」的尷尬境地。中國可能走出「第三條道路」嗎?

如果說在剛剛過去的聯合國大會上,伊朗總統內賈德在指責美國和西方世界上「爽」了一把,那麼,美英法三國領袖突然的記者招待會披露庫姆濃縮鈾設施的「招數」,讓伊朗和世界都捏了一把汗。伊朗雖然反駁這不是祕密,但顯然感覺到戰爭陰影的籠罩,所以採取開放門戶政策,同意國際原子能總署來檢查。伊朗的兩手策略很清楚,一是加速遠距飛彈試射,爲核彈頭研成準備運載手段,提升對西方動武的威赫作用,一是爭取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支持,突破國際封鎖,瓦解西方對伊朗動武的勢頭。可以說,在這一波伊朗核危機的角力中,中國成爲關鍵。

在一些國家開會討論制裁措施之時,中國難免將面臨很大的壓力。因爲原來中國和俄羅斯可以聯手,反對美英法的任何議案,如今美國利用撤除在東歐即波蘭捷克部署飛彈防禦系統的籌碼,換取莫斯科在制裁伊朗問題上默認西方議案,中國又面臨「獨挽狂瀾」的艱鉅角色。

中國已經暗示,不會像朝核問題那樣,同意西方制裁伊朗,但這種被迫表態的模式,對中國外交「軟實力」傷害很大,尤其是損害中國在西方民衆中長期做的民間外交工作,因爲他們會認爲,中國在西方和伊朗的對峙中,完全站在了伊朗一邊,爲伊朗的核武擴散提供外交「保護傘」。

您已閱讀28%(491字),剩餘72%(12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