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是丁學良博士爲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60週年而作的專文《關於中國人民素質的世紀之爭》之三)
就像我上一篇所講的,到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在民族生存、國家領土完整受到外敵大規模侵略的威脅的情況下,怎麼看待和處理民族救亡和民主改革之間的關係?這個現實問題的爭論在當時的中國,變得既尖銳又迫切。坦率地講,在我所閱讀過的材料中,雖然從純粹的理論、純粹的概念、象牙塔的學術角度來看,1937—1946將近十年裏產生過更精緻、更細膩的文獻,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些能把中國人民素質和中國在國難當頭情況下能不能夠、應不應該實行民主改革的問題,放到一個大眾對話、公衆討論的層面上展開的資料。講得最好、通俗易懂的言論,大部分都是集中在中國共產黨的報刊上。
八年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在它最重要的官方報紙《新華日報》、《解放日報》上,以及中共重要的發言人,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評論、建議的有意義之處,我覺得就在於他們不僅把民主作爲一種政治架構和體系來看,同時把民主作爲一種過程來看,特別是從過程的先決條件來看。我們知道現在英文裏有一個流行的說法,「democracy as argumentation or democracy as arguments」,講的就是民主作爲一種討論的方式,民主作爲一種公衆對話的過程,對於民主制度的運轉不可缺少。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那個時候中國共產黨及其戰友們的言論,特別值得回顧關注。
您已閱讀18%(605字),剩餘82%(27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