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是丁學良爲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60週年而作的專文《關於中國人民素質的世紀之爭》之二)
到了二十世紀初,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被辛亥革命推翻了。千萬不要忘記,在亞洲,中國是最早成立「共和國」的——1911年。不過,對「共和」這兩個字實際上的、原來拉丁文字源的意義,在中文的翻譯中,卻體現的非常不明確。因爲在中文中,一講「共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五族共和」,多民族聯邦制的意思。而在拉丁文裏,「共和」(res publica)由兩個字眼組成,「publica」,公衆、公共;「res」是一個介詞,相當於英文裏的of,連在一起的含義是:國家不是私產,不管是以怎樣的形式體現出來,比如說是一個人所有,那就是獨裁製;如果是一個家族所有,那就是monarchy即君主制;如果是一個小集團所有,那就是寡頭制。
而「共和國」這個國號強調的乃是:國家是所有公民共同的財產。因此,所有公民對國家事務都應該有自己的一票,有自己對政治共同體的參與權和決定權。在人類歷史上,這是一種了不起的政治體制的進步,古代羅馬就有了雛形,也就是羅馬共和國。那麼,在整個亞洲,最早把自己國號定爲「共和制」的,就是我們中國。1911年成立的「中華民國」的國號,The Republic of China,嚴格講起來應該翻譯成「中華共和國」;辛亥革命的思想先驅鄒容提出的「立政大綱」六條之第一條,便是推翻清王朝之後的中國「定名中華共和國」。
您已閱讀19%(604字),剩餘81%(25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