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事

共產主義和豆腐坊(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他們都是從各種失敗的嘗試開始,很難說註定是革命者。他們的個人經歷似乎也表明,倖存者要遵循的是另一套哲學。

「那些經歷過數年痛苦、緊張和惱怒之後,人們最終抬起頭,掙開眼,四處張望,伸伸腰,他要品嚐生活:瘋狂的跳舞、思考、喊叫。一股突然爆發的能量充盈了世界。」畫家費爾南多·勒格在一九一八年寫道。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他們想要恢復從前——戰爭前的富足、進步和享樂。可能嗎?從未遭遇過的死亡、仇恨和愚蠢已經洗刷了歐洲,人們不能假裝一切都不能發生,街頭隨處可見的傷兵,都在提醒過去的殘酷。巴黎,這座十九世紀的歐洲首都,似乎正在這兩種力量之間搖擺。一種新型混合到來了,人們要生機勃勃的重續誇張、榮耀、文明,但是又被死亡的宿命所包裹,明天不會再來,一切都要今朝結束。因爲昔日的榮耀和戰後的低廉物價,全世界的青年似乎都在湧來,興致勃勃、吵吵鬧鬧。

您已閱讀6%(313字),剩餘94%(51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