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

Lex專欄:黃金不是萬靈丹

貫穿歷次黃金熱的主線是恐懼,但對於那些貿然在高位買進的人來說,這份心安的代價高昂。

就像行走鄉里的江湖郎中開出的十全大補湯,不知何故,黃金似乎與我們的幾乎所有問題都對症。只須想想多年來導致金價飆升的種種經濟背景:滯漲、金融恐慌、瘋狂投機,以及貨幣貶值。

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當金價觸及每盎司850美元——以實際價格衡量,這仍是歷史高點——時,西方經濟體正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機和戰後創紀錄通膨的夾擊。把時間快進到2008年3月,在貝兒斯登(Bear Stearns)搖搖欲墜之際,避險買盤推動金價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幾個月後,對銀行的擔憂暫時緩解,但一輪大宗商品熱正迎來高峯,當時金價再度接近前期高位。到了2008年9月中旬,雷曼(Lehman)垮臺造成了巨大的黃金需求,以至於冶煉工人當時要加班加點地生產金條。

貫穿這些事件的主線是恐懼。但對於那些貿然在高位買進的人來說,這份心安的代價高昂。若不是出於對黃金計價貨幣的擔憂,我們很容易把最近一波突破每盎司1000美元的上漲看作是無關緊要的歷史重演。由於外國債權人的擔心,以及美國政府源源不斷的赤字,美元相對於六種主要貨幣的貿易加權平均值(美元指數)目前約爲77,接近多年來的低點,低於8年前的121。

您已閱讀68%(484字),剩餘32%(2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